《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这篇作品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他对北平深深的眷恋。文章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散文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加深对作品背景的认识。
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老舍先生用“想”而非“写”,表达了他对北平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述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如同对母亲的爱,难以言表,但深入骨髓。通过对“说不出”的反复强调,展现出作者内心对北平无尽的思念和爱意。
散文中的衬托手法是另一个教学要点。老舍通过对比巴黎的热闹与北平的宁静,巴黎的城市布局与北平的合理规划,以及美国的橘子与北平的玉李,巧妙地突出了北平的独特魅力。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北平的特点,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独到见解和深情厚意。
再者,文章的语言特色也是教学的重点。老舍的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了京味,如“还差上点劲”、“挤的慌”等口语化表达,既幽默诙谐,又易于理解,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样的语言风格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诗歌《乡愁》导入,激发学生对家乡情感的共鸣,然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线索。第二课时则进一步深入到文本的细部,体味语言的韵味,尤其是其通俗纯净的特点。
老舍先生的作品往往取材于市民生活,展现北京的风土人情,他因此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想北平》不仅描绘了北平的风貌,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这与《乡愁》中的思乡之情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乡土情结这一文学主题。
《想北平》这篇散文以其深情的表达、独特的衬托手法和京味十足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北平形象,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故乡情感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