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面对学生二级通过率偏低的问题,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
教学内容的调整注重了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引入。传统的课程可能过于强调语言的基础知识,如结构体、编译预处理和文件操作等。然而,改革后,课程更多地讲解了如求最值、排序、查找和穷举等基本算法,以及数据结构中的二叉树遍历、队列和时间复杂度等核心概念。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也是二级考试中的重点。
教学方法的改革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课堂参与度。传统的讲授法被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配对编程法所替代。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实例(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互动式教学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模仿编程、读程序、改写程序和独立编程四个阶段,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配对编程则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任务,促进交流和协作,提高学习效率。
再者,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估。过去单一的期末笔试模式被打破,改为包括笔试、上机考试和平时成绩的综合评价。对于提前通过二级考试的学生,可以采取免试政策,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旨在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二级考试的通过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在信息时代提升计算机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