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动机**: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在幼儿心理学中,动机对幼儿的行为有决定性影响,它来源于儿童的需要,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了解幼儿的动机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他们的行为。
2. **感觉发展**: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通常是味觉。随着成长,其他感觉如听觉、视觉、触觉等会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些感觉的发展对儿童的认知、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3. **注意类型**:儿童出生后出现的注意现象主要是定向性注意,这是一种无目的、自然地被环境中显著或新奇刺激吸引的注意力形式,不同于选择性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注意,后者需要更高的认知成熟度。
4. **认知核心**: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包括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在幼儿阶段,思维发展主要通过游戏、探索和与环境互动来促进。
5.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过程在学习后最初的20分钟内进展最快,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慢,强调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6. **个性发展**:5-6岁的幼儿个性初具雏形,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对自我有初步的认知,并能表现出独特的性格特征。
7. **语言发展**:1岁至1岁半的儿童主要使用单词句,这是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单个词汇来表达意思。
8. **情绪发展**: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研究指出,儿童出生时的情绪反应是未分化的,随着成长,他们将学会区分和表达更复杂的情绪。
9. **想象类型**:儿童说“长大后想做妈妈那样的老师”,这属于愿望性想象,即通过想象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10. **思维理论**: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是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1. **动作发展规律**:幼儿从用手臂和手去够物体到用手指拿东西,遵循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体现了儿童动作技能的逐渐精细化。
12. **有意动作**:眼手协调动作的发生被认为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标志着他们开始能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动作。
13. **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移情,即理解和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帮助或合作的意愿。
14. **习惯化**: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称为习惯化,是儿童学习和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15. **“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童言无忌"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反映了儿童直率、诚实的天性,无需过度解读。
【填空题部分】
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活动来逐步建立的,如通过日出日落、饭点、作息时间等来理解时间的概念。在幼儿期,他们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或理解抽象的时间单位,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通过具体的体验和生活经验逐渐提高时间知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