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原理的优化方法,由John Holland在1975年提出,它模仿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来解决复杂问题。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包括编码、初始化、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步骤。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不断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性能和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分层遗传算法是一种改进策略,它将种群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操作规则,如选择、交叉和变异,以增加算法的多样性,避免早熟收敛。
CHC(Crossover and Hill Climbing)算法是Eshelman在1991年提出的,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跨代精英选择和混合交叉。跨代精英选择保留了上一代的优秀解,并与新生成的解混合,以确保优秀的基因得以传递。CHC算法的交叉操作采用了一种破坏性更强的策略,当两个父代个体差异较大时,会随机选择一部分位置进行交换,但当个体间的差异小于某个阈值时,不再进行交叉。此外,CHC在进化初期不使用变异操作,待种群达到一定收敛程度后,从优秀个体中选择一部分进行初始化变异,这个比例被称为扩散率。
自适应遗传算法则是针对遗传算法中的关键参数——交叉概率(Pc)和变异概率(Pm)进行动态调整的方法。传统的遗传算法中,Pc和Pm的选择直接影响算法的性能。过大的Pc可能导致优秀解的快速破坏,而过小的Pc则可能导致搜索过程缓慢。自适应遗传算法根据个体的适应度值动态调整Pc和Pm,使得适应度高的个体对应较低的Pc和Pm以保护,而适应度低的个体对应较高的Pc和Pm以促进搜索。
Srinvivas等人提出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其核心思想是让Pc和Pm根据种群的平均适应度自动变化。对于适应度高于平均值的个体,采用较低的Pc和Pm,保护优良解;而对于适应度低于平均值的个体,采用较高的Pc和Pm,促进探索新的解空间。这种方法提高了遗传算法的探索能力和收敛速度。
这些改进遗传算法的方法旨在平衡算法的探索和开发能力,防止过早收敛,同时增强在复杂问题上的求解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如机器学习、工程优化、复杂系统建模等领域,这些改进的遗传算法经常被用来寻找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展现出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