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是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的一篇经典古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义利观,强调“义”重于“利”,应当舍生取义。文章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提出了在生命与道义之间,应优先选择道义的观点。
在【基础知识自主学习】部分,我们关注到几个重要的文言词汇和通假字。例如,“所恶”(厌恶的事物)、“一箪食”(一筐饭)、“蹴尔”(用脚踢)等。通假字包括“乡”通“向”,意为从前;“得”通“德”,意为感激;“辩”通“辨”,意为辨别;“辟”通“避”,意为躲避。这些通假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古文的含义。
在【基本能力达标学习】中,文章通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表达了当两者不能兼得时,应该舍弃鱼而取熊掌,以此引出“生”与“义”的抉择。文中提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对舍生取义理念的明确表述。同时,文章通过“一箪食,一豆羹”等生活实例,进一步论证了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们也应该坚持道义,不应为求生而丧失原则。
在【理解运用探究学习】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中,江一对荆宣王讲述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人们往往因畏惧强权而忽视了真正的力量所在。这与《鱼我所欲也》的主题相呼应,强调了人们不应被表面的权势所迷惑,而应该认清事物的本质。
总结来看,《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探讨了在道德和利益面前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倡导了舍弃短暂的利益,坚守道德和道义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提升对古文的理解,培养道德判断力,并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应坚守内心的良知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