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溶液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主要涉及物质在液体中的溶解状态。在中考化学中,溶液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均匀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种物质称为溶质,另一种物质称为溶剂。
2. **溶液的特性**: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即溶液的任一部分性质都相同,且在静置后不会分层。颜色并非溶液的必要特征,例如硫酸铜溶液就是蓝色的。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通常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而不饱和溶液则还能继续溶解溶质。
5. **溶质的状态**:溶质不仅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例如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是酒精(液体)。
6.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表示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在题目中,涉及了判断溶液的形成、对溶液性质的反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溶解度相关问题。例如:
- **考点一**:碘可以溶解在酒精中形成溶液,而粉笔末、植物油与水混合无法形成溶液。
- **考点二**:溶解度问题,如KNO3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状态的变化,以及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后的质量变化。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但加入生石灰后,虽然溶液中Ca(OH)2的质量减少,但由于水被消耗,溶液质量也减少,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
- **考点三**: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正确的操作步骤,即计算、称量、溶解、倒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同时,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包括测量误差、容器是否洁净等。
【试题解析】
1. 对于溶液的颜色,实例可以是硫酸铜溶液,它呈蓝色。
2.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乳浊液)。
3. 溶质不一定是固体,如盐酸溶液中的溶质是HCl气体。
4. 物质A可能是水,D是天然气主要成分CH4,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F可能是澄清石灰水(Ca(OH)2溶液),用于检验CO2。反应④可能是CH4燃烧生成CO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 → CO2 + 2H2O。
5. 点燃B(CH4)和D(CH4)前需要验纯,以防止爆炸。B是最清洁的燃料,燃烧产物仅为水,但因其存储和运输困难,尚未广泛使用。
【溶解度】
1. 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晶体,溶质质量会增加直到饱和,对应图像应呈现曲线上升。
2. 加入生石灰到饱和石灰水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消耗水,溶液质量减小,但溶质质量也减小,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解度也不变。
3. 图像选择题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描述来判断,此处未给出具体图像,无法作答。
【溶质质量分数】
1.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计算、称量、溶解、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2. 配制稀硫酸时,需加水质量为原浓硫酸质量乘以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比例,即50g×98%÷20%=245g,需加水195g。
3. 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原因包括测量误差、容器湿润、称量错误、氯化钠不纯等。
4. 氯化钾在t℃下的溶解度为40g,25g氯化钾最多能溶于62.5g水中,因此50g水中只能溶解2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g/(20g+50g)=28.6%。
5. 海水淡化后,溶质(盐分)被分离,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降低。
6. 20℃时10%的Na2CO3溶液中,50g溶液含溶质5g,剩余溶液蒸发20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为5g/(100g-20g)=6.25%。
7. 实验室设备名称、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的选择、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仪器选择等问题,涉及实验室基本操作。
中考化学中的溶液专题涵盖了溶液的基本概念、性质、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溶液配制等多个方面,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以应对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