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水的污染与环境保护:水的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水质,还会引起土壤污染,因为污染物会渗透到土壤中,破坏生态系统。因此,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2. 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溶解度曲线反映了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例如,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乙可能在某个温度区间内溶解度变化不大。根据曲线,我们可以推断溶液的状态和溶质质量分数。
3. 降低水硬度的方法:硬水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可以通过煮沸或蒸馏来降低其硬度,因为这两种方法可以促使钙镁离子形成沉淀,从而去除。
4. 溶液的性质:溶液是均匀的、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都是无色的,且溶液的饱和与否取决于温度和溶质的溶解能力。例如,降低温度可能导致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或者析出晶体。
5.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解度曲线显示,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乙物质相对较小。降低乙的饱和溶液温度可能会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
6. 乳化现象:洗洁精能够清洗油污,就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它能使油脂分散成微小的颗粒,易于被水冲洗掉。
7. 硝酸钾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可以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则可能导致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8. 溶液与悬浊液的区别:食盐、白糖和纯碱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而花生油不溶于水,形成的是悬浊液。
9.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在t℃时,熟石灰的溶解度可能小于0.3g,因为未溶解的固体存在,并不意味着溶解度就是这个数值;溶液质量包括溶质和溶剂,因此小于50.15g;上层清液可能是饱和溶液,因为还有未溶解的固体。
10. 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极性分子,能溶解许多物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溶剂。水污染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农业化肥等。水由氢和氧元素构成,不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直接构成。
11. 溶液与溶质质量分数: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可能为纯净物;洗涤剂去油污是通过乳化作用,而非溶解;同浓度溶液混合不会改变其浓度;温度升高时,若水不蒸发,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12. 饱和溶液降温: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降温会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但溶液仍处于饱和状态;溶液质量可能因析出晶体而减少,但题目没有给出甲、乙的具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信息,无法判断溶质质量的减少程度。
13. 饮用水安全:在遭受污染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净化水源,如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有害物质,保障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
这些化学知识点涵盖了水的性质、溶解度、溶液的性质、溶质质量分数、水污染及其处理等多个方面,对于中考化学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