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题目中提到的饱和食盐水在室温下露置后有固体析出,这是因为水分蒸发导致溶剂质量减少,而不是氯化钠的溶解度改变。
2. 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题目中的含氯消毒剂为不饱和溶液,意味着在当前条件下,还能添加更多的溶质而不至于达到饱和状态。
3.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显示了温度与物质溶解度的关系。题目中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说明了T℃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且甲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显著减少。
4. 溶解度与质量分数:溶解度曲线还表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但并不直接决定溶液的质量分数。例如,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并不一定是50%,需要根据具体溶解度计算。
5. 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比b的大,这取决于溶解的具体情况。升温到50℃时,根据图乙和图丙,a的溶解度曲线可能是MD,意味着a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但不能确定b溶液是否饱和。
6. 概念关系:图3所示关系可能表示M是N的一种特殊情况,如“饱和溶液”是“溶液”的一种特殊形式。
7. 配制溶液:配制5%的NaCl溶液时,应确保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例正确。图示中的错误可能包括称量错误、加水过多或不足等。
8. 溶液类型:在常温下,蔗糖水的溶质是固态(蔗糖),碘酒的溶质是固态(碘),酒精溶液的溶质是液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的溶质也是固态(高锰酸钾)。只有碘酒的溶剂(酒精)是液态。
9. 溶解度曲线分析: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说明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时100g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小于28.6g,因为溶质质量还包括溶液中的水。
10. 饱和溶液与结晶: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ng无水Na2CO3,析出mgNa2CO3·10H2O,(m-n)表示饱和溶液失去水和溶质的质量之和。
11. 溶液特性:水银是单质,不是溶液;石灰浆是悬浊液;甘油是纯净物,不是溶液;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溶液。
12. 溶解度曲线理解:升高温度通常能使不饱和溶液变得更饱和,但在某些物质中,如乙,升高温度可能导致溶液从饱和变为不饱和;t1℃时M点表示甲乙溶解度相同;t2℃时N点可能是甲的不饱和溶液;t1℃时50g水可以溶解25g甲物质,但这不一定使溶液饱和。
13. 溶液浓度调整:要将10%的KNO3溶液变为20%,最可行的方法是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加入足够的KNO3使其完全溶解,计算表明再加入12.5g KNO3即可。
14. 不溶性物质:白糖、白醋和食盐能溶于水形成溶液,但食用油不溶于水,形成乳浊液。
15. 化学常识:硬水对工业生产有不利影响;草木灰与氯化铵混合会产生氨气,不宜混用;洗洁精的去油污能力源于其乳化作用;回收地沟油不能作为食用油。
16. 常见化学知识:(1)过滤可以去除水中的不溶性杂质;(2)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表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75%的酒精溶液中,溶剂是水;(4)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使得油滴分散为微小液滴。
17. 溶液分类:味精溶于水形成(A)溶液,泥沙溶于水形成(B)悬浊液,油脂溶于水形成(C)乳浊液。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性质、配制溶液的方法、溶液与悬浊液及乳浊液的区别、物质的溶解性以及生活中的化学应用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