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题目涉及的是初中化学中关于溶液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以及溶液的性质。以下是根据题目内容详细解析的知识点:
1. 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一种物质称为溶质,另一种称为溶剂。在题目中,提到了氯化钠、酒精、蔗糖和牛奶,其中只有氯化钠在水中溶解后会以离子形式存在,形成离子化合物。
2.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硬水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洗涤时与肥皂反应生成沉淀,导致洗涤效果不佳。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可以将油污分散成微小的油滴,从而更有效地去除油污。
3. 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通过添加溶质或降低温度实现。选项中提到的措施并不全面,因为蒸发溶剂也可以使溶液饱和,但不会改变溶液质量分数。
4. 海水淡化利用膜分离技术,是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分子结构。加压后海水中的水分子透过淡化膜,溶质离子无法通过,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加,但题目中未明确是否继续添加溶质,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5. 硝酸钾易溶于水,可以形成溶液;橄榄油、面粉和泥土不易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6. 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并非所有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洗涤剂去油污利用的是乳化作用,而不是溶解。饱和溶液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并不绝对,饱和溶液可能是稀的,不饱和溶液可能是浓的。溶质质量分数取决于溶质质量和溶液总质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
7. 蔗糖溶液中溶剂是水,生理盐水中的溶剂也是水,碘的酒精溶液中溶剂是酒精,稀盐酸的溶剂是水。
8.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可以用来制冷。小苏打、生石灰和食盐溶于水分别放热、放热和几乎不吸热,不适合制冷。
9. 加水或加热可以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质量分数不一定改变,因为溶质质量可能不变。
10.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的KNO3溶液加入KNO3后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增加。降低温度,KNO3溶解度下降,可能会析出晶体,使溶液饱和。升高温度,溶解度增加,但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加。
11. 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时,2g高氯酸钾无法配制2%的溶液,因为溶解度不足。60℃时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小于7.3%,因为质量分数计算要考虑饱和溶液的总质量。冷却至40℃时,如果溶液原本就是饱和的,不会析出晶体。
12. 溶解度曲线不能直接比较溶解度大小,只能比较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不一定是大于乙。t1℃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t2℃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0%。
13. 20℃时甲的溶解度不大,6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0.6g。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降低温度不一定析出晶体,需要是饱和溶液。90℃时,50g水中加入0.7g甲可能未饱和,也可能饱和。
14. 溶解度曲线无法直接比较溶解度,只能比较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甲可能析出晶体,乙不一定。t1℃时,30g甲和30g乙加入100g水中,可能都形成饱和溶液,也可能不饱和。t2℃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15. t2℃时,50g a物质加入50g水可能未饱和,需要知道饱和溶解度。t2℃时,c的溶解度最大,配制饱和溶液所需溶质少,所以c溶液质量最大。将t1℃饱和溶液升温到t2℃,a和b的溶解度增大,可能析出晶体,但晶体质量关系未知。
16. P点表示t2℃时甲、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而非溶液质量。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不一定为1:4,需要知道溶解度。降温析出晶体质量与溶液初始质量有关,无法直接比较。
以上内容详细解释了溶液相关的各种概念、性质和操作,涵盖了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形成与变化等多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