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特征: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大致在38°N纬线附近,跨越多个省份。该地区以其深厚的黄土堆积层和独特的地貌特征闻名,如沟壑纵横,是由于长期的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
2.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土壤质地疏松,加上降水集中,特别是夏季暴雨,使得地表水快速流失,导致土壤侵蚀严重,形成大量沟壑,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
3.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乙地形区(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包括降雨集中、土壤结构松散等;人为因素则包括过度开垦、破坏植被等,这些都加剧了水土流失。
4. 治理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如植树造林、建设梯田、实施鱼鳞坑工程等。鱼鳞坑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分散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同时增加土壤蓄水量。
5. 植树造林的适宜地点:植树造林的理想位置应选在能够拦截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的地方,通常在坡面上适当位置,如图中的④所示,可以起到分散水流、固土保水的作用。
6. 鱼鳞坑的作用:鱼鳞坑主要发挥的是沉积作用,通过拦截和储存雨水,减少径流速度,防止土壤被冲刷,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强土壤肥力。
7. 根本治理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通过恢复植被来增强土壤的固定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8. 生物措施的功能:在小流域治理中,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主要是为了蓄水保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对水的吸收和保持能力。
9. 红色荒漠的自然成因:“红色荒漠”是指红壤地区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主要由流水侵蚀作用(C)导致,特别是在森林破坏后,土壤失去保护,易于被雨水冲刷。
10. 人为原因分析:“红色荒漠”的形成主要人为原因是滥伐森林,导致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易于遭受水土流失。
11. (1) 我国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川滇山地、黄土高原以及华北和东北地区。
(2) 黄土高原泥石流的自然原因包括黄土质地松散,易于被水流侵蚀;降雨集中,尤其是暴雨时,导致大量水土流失;地形陡峭,有利于水流汇集并快速下泄。
(3) 防治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限制过度开垦;建设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排水沟;加强监测预警,及时疏散危险区域的居民。
12. (1)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地形区名称为:内蒙古高原、太行山、秦岭、华北平原。
(2) 黄河干流上的A、B、C、D四河段,凌汛现象通常发生在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因此有凌汛现象的是A和B。
(3) 甲、乙、丙三地中,乙地最适宜建窑洞。因为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通常建在黄土层深厚的山坡上,乙地位于等高线较为稀疏的山坡,黄土层厚,且避风向阳,有利于通风保暖。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水土流失问题、生态环境治理、泥石流的分布与成因、防治措施以及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建设等内容,这些都是地理学中关于黄土高原的重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