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中,高校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绩效棱柱模型和平衡计分卡(BSC)是两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们在构建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绩效棱柱模型是由Andy Neely和安达信咨询公司提出的,它通过五个关键要素——利益相关主体满意度、组织战略、业务流程、组织能力和利益相关主体的贡献,来全面评估组织绩效。这种模型特别关注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不仅衡量其价值取向,还评估他们的贡献。然而,实施绩效棱柱模型需要相对成熟的绩效评价环境,这在高校中可能尚不具备。
平衡计分卡(BSC)由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以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全面评价组织绩效。BSC在高校项目绩效评价中广泛使用,但在整体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上,可能会忽视某些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绩效棱柱和BSC的优势,可以构建一个更全面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个综合模型以利益相关者和高校自身发展为中心,弥补了BSC的局限,同时兼顾了绩效棱柱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参照相关政策文件,例如《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以及高校自身的战略目标,如S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S大学在绩效评价中关注政府、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同时改进内部管理流程,提升师生培养质量,形成一个绩效发展的闭环。
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为各个指标赋予合理的权重,从而计算出绩效总评分,促进高校间的绩效比较和内部治理的优化。这样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双一流”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高校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实现全面自我评价。
基于绩效棱柱和BSC构建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现高效资源配置和提升教育产品使用效益的重要工具。它强化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提高了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和深度,有助于推动高校的持续改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