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生物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资源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上传者)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4.2章节主要讲解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是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键知识点。以下是关于这个主题的详细阐述: 学习目标聚焦在生物膜的结构、结构与功能适应性的探讨以及实验技术在模型建立中的作用。其中,学习的重点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和解释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过程首先回顾了历史上的实验探索。欧文顿实验发现细胞膜对脂溶性物质有更高的通透性,提出了膜可能由脂质构成的假说。20世纪初,对哺乳动物红细胞膜的化学分析揭示了膜主要由脂质组成。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表明红细胞膜的脂质可以在空气-水界面上形成单分子层,面积为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这暗示了磷脂双分子层的存在。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构建模型理解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方式,即磷脂分子头部朝向水环境,尾部避开水,形成双分子层。罗伯特森的电镜观察进一步提出了“单位膜模型”,即细胞膜由连续的三层结构组成,中间的亮层代表脂质双层,两侧的暗层代表蛋白质。 随着技术进步,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的复杂性,蛋白质分子不仅存在于膜的内外表面,还嵌入脂质双层之中。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荧光标记实验)则证明了膜的流动性,为流动镶嵌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最终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磷脂分子构成了双层结构,蛋白质分子分布于双层的内外表面及内部,有的贯穿整个膜,有的部分嵌入。此外,糖类通常与磷脂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参与细胞识别和信号传递。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揭示了其基本特征: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础,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分布在磷脂层中,执行各种功能;糖类的附着增加了细胞识别的复杂性。这种模型强调了膜的动态性和适应性,与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 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制作生物膜模型来深化理解,利用废旧物品模拟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和糖类的分布,从而增强对这一重要概念的直观感知。
- 粉丝: 3816
- 资源: 59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