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1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docx
2.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资源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上传者)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1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导学案】 本导学案聚焦于高中生物中的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解析: 一、生物膜的结构探究历程 1. 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实验推测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 20世纪初,化学分析揭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 3. 1925年,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呈连续的双层排列。 4.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单位膜”模型,即“三明治”结构,认为生物膜由两层脂质分子和中间一层蛋白质构成。 5. 1970年,荧光标记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正式确立了生物膜的动态结构。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2.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贯穿其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所有蛋白质分子都可以运动,反映了膜的流动性。 3. 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受体、抗体等)和糖脂,参与识别、免疫和细胞间的通讯。 三、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1. 物质跨膜运输分为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 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根据浓度梯度进行,包括简单扩散(如氧气、二氧化碳)和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借助载体蛋白)。 3.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逆浓度梯度运输,如Na+、K+的泵入和泵出,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 4. 胞吞和胞吐是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不涉及生物膜层数的变化,消耗能量,体现膜的流动性。 四、合作探究 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差异,主要关注物质浓度梯度、是否需要载体和能量。 五、当堂检测 这部分内容主要测试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提出者、细胞膜功能特点、吞噬细胞识别机制、细胞膜流动性理解以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物质如何穿越这一结构,这对于理解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至关重要。通过自学导引、合作探究和当堂检测,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这些生物学核心概念,并提升应用能力。
- 粉丝: 1938
- 资源: 10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