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反射:反射是生物体对外部或内部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涉及神经系统参与。分为非条件反射(本能)和条件反射(学习获得)。
2. 条件反射:这是后天形成的学习行为,通过训练使机体学会对特定刺激作出特定反应。
3. 感觉:感觉是大脑对物体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的直接反应,是感知的基础。
4. 观察:观察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知觉过程,它是有组织的主动认知活动,通常涉及到注意力的集中。
5. 表象:表象是记忆的表现形式,当事物不在眼前时,我们能在脑海中重新构建其形象。
6.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可能干扰后续学习,称为前摄抑制,因为新信息难以取代已有的记忆痕迹。
7. 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回忆产生干扰,被称为后摄抑制,或倒摄抑制。
8. 超额学习:在能够完全记住材料后,继续学习以增强记忆的巩固,超过必要的背诵程度。
9. 遗忘:遗忘是信息不能被准确回忆或再认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保持不牢固或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
10. 思维:思维是大脑对事物间接和概括的理解,包括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1. 想象:想象是基于已有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包括创新和再造想象。
12. 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决方案,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13.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体现创新和独特性。
14. 再造想象:根据描述或文字,在脑海中构建出对应图像的过程。
15. 注意:注意是心理资源对特定对象的定向和集中,涉及选择、保持和调整注意的分配。
16. 动机:驱使人们采取行动并导向目标的内在动力,满足个体需求。
17. 意志:有意识地设定目标,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 情商:衡量个体理解和管理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人际交往至关重要。
19. 能力:顺利完成特定任务所必需的心理特性,包括智力和其他特定技能。
20. 智力:综合认知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是解决问题和学习的基础。
21. 气质:个体基本且稳定的心理特征,影响行为反应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
22. 性格: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一贯行为方式,反映个性特征。
23. 人格:构成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独特模式的心理特质。
24.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率而制定的计划和方法,涉及认知、元认知和资源管理策略。
25. 变式:在教学中通过改变非本质特征来突出事物本质的策略。
26.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经验的泛化应用。
27. 技能:通过练习获得的遵循规则的认知或身体动作方式。
28. 品德: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道德规范进行行动的倾向和习惯。
29. 心理发展: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变化过程。
心理学简答题:
1. 脑是心理的器官,因为日常生活经验、医学临床证据和科学实验均证明大脑活动与心理过程紧密相关。
2.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包括扩散与集中、互相诱导,影响知觉、思维和行为。
3. 感觉与知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是感觉的组织和解释。
4. 观察与感知的主要区别在于目的性、认知活动的复杂性、注意力的维持以及情感和抑制的影响程度。
5.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包括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的动态性、新奇性以及刺激物的强度。
6.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相互作用以及在实践中感受性的提升。
7. 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方法包括充分巩固学习材料、减少相似度、避免系列位置效应以及合理用脑。
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遗忘速度先快后慢,提示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9. 复习策略包括及时性、多样性、集中与分散结合,以优化记忆效果。
10. 保持与遗忘的规律涉及学习程度、任务需求、内容性质、前后干扰以及动机和情绪因素。
11.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思维活动也促进语言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