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发展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以下是对给定文件中部分名词的详细解释:
1.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不仅涉及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他们与教师、同伴以及教学资源的互动,这些互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2. 心理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涵盖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心理变化,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和道德层面的成长。
3. 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已有知识、技能和心理发展阶段是否适合新学习任务的挑战。
4. 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发展中的敏感阶段,此时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某些技能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
5.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概念,强调儿童的现有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的差距,教育应针对这个区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6. 人格:人格是个体独特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影响个体的思考、感觉和行动方式。
7.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和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组成部分。
8.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涉及信息获取、计划制定和问题解决,是学习的基础,不同个体的认知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
9.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处理信息的独特风格,如序列型、整体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等。
10. 掌握学习:布卢姆的教育理念,主张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时间,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80-90%的学习内容。
11. 性格:性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12. 广义的学习: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动物在经历后产生的持久行为变化。
13. 知识: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射,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
14. 技能:通过学习形成的符合规则的行动方式,如阅读、写作、运动技能等。
15. 行为规范:社会规范,用于调节人际交往,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社会经验和交互形成。
16. 强化:强化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来改变未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17. 正强化:通过提供愉快的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18. 负强化:通过移除不愉快的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19. 消退:无强化导致行为概率降低,以减少或消除某行为。
20.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以减少特定行为的发生。
21. 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22. 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学习方式,增强理解和应用能力。
23. 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并理解现成知识的学习形式。
24. 先行组织者:为新知识学习提供的预备性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整合新旧知识。
25. 动机:驱动个体进行活动、维持活动并导向目标的心理过程,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
26.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包括学习兴趣、欲望和信念。
27. 学习需要:学习中感到的不足感,驱使个体寻求满足的内在需求。
28. 认知驱力:源于对知识和理解的内在追求。
29. 自我提高的驱力:通过学术成就追求地位和威望的需求。
30. 附属的驱力:为得到长者认可和同伴接纳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31.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目标的主观预期,反映个体对成功的信心。
32. 诱因:能引发有机体定向行为并满足需要的外部条件。
33. 成就动机:努力克服困难,高效解决问题的意愿。
34.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影响行为的决心和坚持性。
35. 替代性强化:通过观察他人的结果来强化或削弱自己的行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