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证管理是确保核设施和相关活动达到预定安全标准的关键环节。这个概念起源于早期的工业质量管理实践,如操作者质量管理、检验员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直至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引入。随着核工业的发展,一系列国际和国内的标准相继出台,以规范核设施的质量保证体系。 MIL-Q-9858A是1959年的美国军事标准,随后是10 CFR 50 附录B,这标志着核行业质量保证的开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1978年发布了IAEA 50-C-QA,随后在1996年进行了修订,形成了IAEA 50-C-Q,进一步细化了质量保证大纲的功能,包括机构管理、执行和评审。这一法规强调了各级管理者的责任,要求定期自我评审,并扩展了监查的概念为独立评审。 IAEA的50-C-Q(1996)法规涵盖了核电厂和其它核设施,其管理要求涉及质量保证大纲、培训与资格、不符合项控制和纠正措施以及文件控制和记录。执行要求则包括活动、设计、采购以及验收检查和试验。评审要求包括管理部门的自我评审和独立评审。这些要求通过14个导则进行细化指导,如50-SG-Q1至50-SG-Q14,涵盖从质量保证大纲制定到设计、采购、研发、选址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中国,核设施质量保证工作的基础是《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和一系列的核设施质量保证导则。这些规定和导则旨在确保核设施的安全运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辐射危害。核安全不仅是运行阶段的关注点,也贯穿于核设施的整个生命周期,体现了核设施的纵深防御原则和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水平)原则。 质量保证与核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才能确保核设施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都能保持安全状态。这涉及到对所有物项和活动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核电厂的核安全目标得以实现。 质量保证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标准制定、体系建立、文件控制、人员培训、不符合项管理等多个方面。它需要在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核设施的实际情况,建立并持续改进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核设施的安全运行。
- 粉丝: 21
- 资源: 66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