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的研究论文《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浅析》中,作者杨娜针对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是从该篇论文中提炼出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一、道德认知力与道德自律
论文指出,道德认知力是指学生能够在面对重大道德问题时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然而,学生的道德认知力与实际的道德实践能力之间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学生可能在理论上有正确的道德判断,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这种差异导致了道德实践能力的薄弱,因此,教育机构需要提升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培养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二、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统一
道德自律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个体的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有效统一。大学生应将个人的道德内化为社会道德规范,并形成自律行为。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普遍的行为准则,具有外在性与超越性,而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基于内在化的道德规范对个人进行自我约束和评估,是高层次的自我要求。
三、道德同一性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同一性上存在缺失,这表现为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不认同与不愿意去维护和遵守。这种缺失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在意识情境中迷失自我,影响其道德自律教育的形成。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个人利益在市场经济中的膨胀导致一些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出现偏离,缺乏必要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需要探索有效的道德自律教育途径,以抵消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五、道德知识的社会化
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需要将道德知识社会化,这在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中尤为重要。通过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大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意识与能力,进而在实践中更加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论文认为要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效果,高校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与学生的个人道德意识结合,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同时,需要注重社会道德知识的社会化,使学生能够在多种环境下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此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这些知识点为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