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不仅仅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往往面临诸多难题,如文言文晦涩难懂、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这些都是制约学生深度学习的障碍。因此,探讨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言”“文”合一,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忽略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言文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结构布局,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从宏观角度分析文言文,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加深了对文言文内在逻辑的理解。
设计活动,探究体验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感受。这种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动手制作、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将静态的文言文转化为动态的、可感知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教授《核舟记》时,让学生通过制作纸船这个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文中的描述,还能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此外,学生通过展示和分享,还能锻炼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发掘冲突,激发思维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挖掘文言文中的潜在矛盾和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这种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北冥有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庄子笔下的大鱼和小鱼分别代表了什么?”“为何庄子要采用这样的夸张手法?”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精髓,以及其背后的哲学意义。
引入原著,探其本心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还原作者原始的创作环境和意图。这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教材中的选文,还要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原文内容,以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本意和文章的深层含义。以《杞人忧天》为例,通过引入原文的其他段落,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背景和寓意,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人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思考。
综合上述,通过“言”“文”合一、设计活动、发掘冲突和引入原著等策略,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变得更生动、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力。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深化理解和能力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教育研究的今天,教师们还需借助数据分析、数据研究等工具,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文言文教学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深度学习的转变,让古代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未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