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小学教育阶段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学生们对智能产品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但是,目前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并未能深入地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进行人工智能教学时,常常会面临师资、设备和环境等条件限制,使得人工智能教育难以真正落地,更谈不上全面普及。 在《情智相润:演绎人工智能课的精彩——以“互动古诗词”项目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中,作者沈峥嵘通过以“互动古诗词”项目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教育,并通过结合编程教育、动手实践、图形化编程平台和开源硬件,使得学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和算法。 该文章提出了解决技术准入“高门槛”与学生认知“低水平”之间的矛盾。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多停留在浅层体验上,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知之甚少。为此,文章提出将人工智能教育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通过以学生熟悉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例,创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还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策略,强调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文章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可触摸的“普惠性项目”为基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人工智能学习中来。 此外,文章通过“互动古诗词”项目详细介绍了图形化编程教学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慧编程”这一图形化编程平台和“光环板”这一开源硬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深入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学生通过编写脚本,控制虚拟角色“鱼儿”的游动,不仅学习了编程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创新思维。 文章还强调了教师在人工智能教学中的角色再造,要求教师需要协调“高标准”与“低配置”的矛盾,利用已有的图形化编程教学经验,结合普惠型开源硬件,将人工智能技术的逻辑和原理带给学生,实现学生对人工智能项目的动手实践、测试、优化和控制。 在“互动古诗词”项目中,学生通过创设与《江南》古诗相关的水墨动画情境,将《江南》的意境融入到互动作品的创作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编程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实践项目中提升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互动古诗词”项目,文章展示了一种结合编程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能够通过编程实现对古诗词的现代演绎,又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人工智能的原理和应用,从而实现知识与情感的相互渗透。 这篇文章通过对“互动古诗词”项目的介绍和分析,为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它强调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探索了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和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同时,文章也提出了在师资、设备、环境等因素限制下,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实现教育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 粉丝: 892
- 资源: 28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