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连续的失败和挫折后,形成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面对挑战时的无力感和放弃行为。这种现象在学生群体中尤其常见,特别是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如物理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力和进取心,对自我能力持有过低的认知,容易在面对问题时选择放弃,即使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会感到无法完成,并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会有回报。
在案例中,学生海子的对话揭示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特征。他对自己在物理学习上的挫败感到无助,认为自己不是学物理的“料”,缺乏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有怀疑。他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成就动机低下,且在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评价方面存在问题,对待学习持消极态度,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自卑和多疑。同时,他的消极归因,将失败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进一步固化了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模式。
习得性无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例如,教师、同学和家长的消极评价会加重学生的焦虑和恐惧,当他们不断遭受批评和嘲笑时,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此外,学习环境的压力,如过度关注成绩和竞争,也可能导致学生对失败的恐惧加剧。社会期望,如父母对名牌大学的期望,也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
要干预习得性无助,首先需要理解其复杂的心理机制。教师应当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如提供正面反馈,鼓励学生设定可达成的目标,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建立安全、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减少对失败的过度关注,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家长和教师应调整期望值,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和支持,避免过分压力。另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打破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需要通过综合的教育干预策略来帮助学生重建信心,提高学习动机,从而克服这一心理障碍。这不仅涉及到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