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一种属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尤其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此疾病主要通过蚊媒传播,常见于夏秋季,儿童尤其易感,且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会留下严重后遗症。
【病毒特性】
乙脑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40-50纳米,其核心含有单股正链RNA,并具有一层包膜。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高温和消毒剂能迅速灭活它,但对低温和干燥条件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多年。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乙脑是人兽共患病,主要传染源包括家畜和家禽,尤其是猪,因为猪的感染率极高,且病毒在其体内可终身携带,通过蚊子传播形成猪-蚊-猪的循环。蝙蝠也可能作为储存宿主。
2. **传播途径**:乙脑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在中国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此外,其他类型的蚊子,如伊蚊和按蚊,也可能参与传播。
3. **人群易感性**:所有人群普遍易感,但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特别是2-6岁的孩子。感染后大多数表现为轻型,只有少数人发展为典型乙脑症状,病后免疫力强且持久。
4. **流行特征**:乙脑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国病例主要集中在长春连线以南地区,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数病例发生在7、8、9三个月。流行期间,病例分布高度散发,家庭内同时出现多个病例的情况较为罕见。
【病理机制与病理变化】
乙脑病毒首先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然后被单核-巨噬细胞捕获,进入血液循环,最终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导致脑实质广泛病变。病毒数量和毒力、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共同决定疾病的严重程度。
**病理变化**主要包括:
- 脑实质严重受损,间脑和中脑尤为显著,脑膜病变相对较轻,脊髓损害最轻。
- 血管呈现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
- 神经细胞发生变性、肿胀和坏死,形成软化灶,周围有小胶质细胞聚集,可能出现噬神经细胞现象。
- 胶质细胞,尤其是小胶质细胞,呈现弥漫性或灶性增生。
【临床表现】
乙脑的病程分为四个阶段:
1. **潜伏期**:4-21天,平均10-14天。
2. **初期**:发热、头痛、疲乏、嗜睡、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颈项强直。
3. **高峰期**:症状加重,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
4.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部分患者能逐渐康复,但有些可能遗留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长期影响。
了解乙脑的这些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早期识别疾病至关重要。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防蚊措施以及及时的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