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为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此病通常在夏季和秋季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尤其在亚洲地区较为常见。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组中的披盖病毒,其结构包括核心的单股RNA和外层的脂蛋白套膜,表面带有血凝素刺突。病毒对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但在低温和干燥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
乙脑并非由人类为主要传染源,而是通过感染的家畜或禽类,尤其是猪,来维持疾病循环。传播蚊种主要包括库蚊、三带喙库蚊、伊蚊和按蚊。此外,母婴间的垂直传播也可能发生。人群普遍易感,但大多数感染表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儿童,特别是2-6岁的儿童,是主要的发病群体。疾病主要集中在7、8、9月,但在不同地理区域,流行季节有所不同。
发病机制涉及病毒通过淋巴管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然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伴有胶质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在病理上,可见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等处的病变,包括神经细胞损伤、血管病变以及“血管套”现象。
临床表现以高热、意识障碍、头痛、颈强直、抽搐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患者可能经历初期的高热和轻度意识模糊,随后发展为重度意识障碍,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这是乙脑的主要死亡原因。呼吸衰竭可能是由于大脑皮质、下丘脑、桥脑或延脑呼吸中枢的病变,以及弥漫性脑水肿和脑疝。此外,神经系统症状如听力、视力、感觉、体温调节和运动障碍也常见。
在护理乙脑病人时,重点在于控制发热、维持呼吸功能、监测颅内压并处理并发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由于乙脑疫苗的存在,接种疫苗已成为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同时,防蚊措施也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