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乙脑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其结构包括直径约20-30纳米的球形病毒颗粒,内部含有单股RNA,并具有血凝素刺突。病毒在56℃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2分钟即可灭活,但在低温和干燥环境下抵抗力较强。
【传染源和储藏宿主】主要的传染源为牲畜和家禽,尤其是猪,因其自然感染率高且种群更新快,猪群中的病毒循环构成了猪→蚊→猪的传播链。马、蝙蝠等也可能作为传染源。蚊虫不仅是传播媒介,还可能成为病毒的储藏宿主,某些种类如三带喙库蚊在中国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大多数感染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通过这些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儿童是主要受影响群体,但随着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近年来发病年龄有所上升。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强且持久,二次发病罕见。
【流行特点】乙脑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国疫区主要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较少见病例。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集中在夏季,尤其7、8、9三个月,与蚊虫密度高峰相吻合。发病呈现散发性,家庭内同时出现多个病例的情况很少。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若人体抵抗力弱而病毒感染量大,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细胞受损和炎症反应,引发脑膜轻度、脑实质重度的不均衡病变。病变主要涉及大脑和脊髓,特别是间脑和中脑。病理改变包括血管扩张、充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血管血栓、坏死灶和空洞。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通过疫苗接种和防蚊措施来控制其传播,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