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分配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涉及企业经济利益的分配与再投资。在理解收益分配管理之前,首先要明白收益的含义及其构成。收益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表现为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金额。从经济理论上,收益包括两部分:收入和利得。收入源于日常经营活动,如销售收入;利得则源自非日常活动,如资产处置收益或投资收益。
收益分配是企业对其总收益进行分割的过程,主要涉及税息前利润的分配,如利息、所得税和净利润。分配的对象通常包括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在收益管理中,有两个关键内容:营业收入管理和利润管理。
营业收入管理涉及价格、计划和日常管理。价格管理需要根据市场状况、成本和竞争态势设定合理的价格;计划管理需预测收入水平,制定并执行收入计划;日常管理则强调销售全过程的监控,确保款项及时回收。
利润管理包括计划、形成与分配以及日常管理。计划管理需预测利润并分解目标;形成与分配管理要求企业遵守法规,公平分配利润;日常管理则关注提高盈利能力,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利润总额。
收益管理的方法之一是成本性态分析。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变化)、变动成本(与业务量成正比变化)和混合成本(两者兼具)。通过成本性态分析,可以将混合成本分解为固定和变动成本,建立成本函数模型,为决策提供依据。
量本利分析是基于成本性态的一种决策工具,研究成本、销售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基本等式如营业净利等于(售价减变动成本)乘以销售量减固定成本。此外,贡献边际、单位贡献边际、贡献边际率和变动成本率等指标在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盈亏平衡分析用于确定企业盈亏平衡点,即总收入等于总成本的业务量。保本点可以通过固定成本除以(单价减单位变动成本)来计算,可以以实物量或价值量表示。了解盈亏平衡点有助于企业评估风险,制定合理的生产和销售策略。
收益分配管理涵盖了收益的定义、构成、分配原则以及管理策略,涉及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规划、控制以及成本分析。通过有效的收益管理,企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