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尤其在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件主要探讨了中国高血压的防治要点,包括定义、测量方法、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策略。
高血压定义为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持续在140 mmHg及以上或舒张压在90 mmHg及以上。若患者已知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即使血压低于140/90 mmHg,仍被视为高血压。血压的测量有三种方式:诊室血压、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其中诊室血压通常较高,而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更能反映日常生活的血压状况。
正确测量血压至关重要,需使用合格的设备,如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咖啡、吸烟和药物影响,并确保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测量时,被测者需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裸露右上臂,袖带位置应在肘弯上2-5厘米,听诊器应放在肘窝的肱动脉处。血压读数的确定应取偶数,并根据柯氏音的不同阶段来判断收缩压和舒张压。
高血压的检出强调定期测量,正常成人每两年至少测量一次,高风险人群如35岁以上者应每半年测量一次。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包括无特异性的症状如头晕、头痛,以及体征如血压波动、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是一种病情进展迅速的严重类型,需要紧急处理,常伴有头痛、视力障碍、肾脏损害等症状。
高血压的诊断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即由其他疾病引发的高血压。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原因包括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若患者年龄小于30岁、重度高血压、夜间尿频或低血钾等症状,应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应检查。
治疗高血压的策略涉及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以及对并发症的管理。治疗目标是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包括对靶器官损害的评估,以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准确的血压监测、早期筛查、合理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以减少高血压带来的健康风险。同时,公众的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知识普及也至关重要,以促进疾病的预防和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