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以及可能伴随的功能性改变(如痉挛),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的首要杀手,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众多,其中冠心病占据很大比例。
冠状动脉是心脏的重要血管,负责向心肌供应氧气和营养。当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即动脉壁上的胆固醇、脂肪、钙质等物质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壁变厚、失去弹性,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液流动受阻,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包括左主干、回旋支和前降支,以及右冠状动脉。
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年龄(40岁后风险逐渐增加)、性别(男性高于女性,尤其在绝经前)、高脂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性格类型、某些生物化学指标异常(如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升高)等。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说,如脂肪浸润学说认为斑块形成是血管对血浆脂质的反应;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强调局部血栓的作用;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关注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则指出内皮损伤是启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关键。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通常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随着时间推移,斑块由脂肪积聚逐渐发展到纤维帽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甚至可能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根据病情的稳定程度和临床表现,冠心病可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等类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介入手术(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都是重要的策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