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苏教版】.doc
2.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资源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上传者)
在探讨《最后一课》这一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了解其作为都德创作的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都德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星期一故事集》汇集了多个短篇小说,其中《最后一课》就收录于此,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小说讲述的是普法战争背景下的一个片段,发生在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地区。普法战争的残酷现实不仅引发了两国间的冲突,更导致了文化与语言的争夺战,这种大背景之下,小小的教室成为了一个缩影。 小说中,韩麦尔先生并非仅是教室内的一员,他更是法国文化的象征,一位守护者。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韩麦尔先生不仅代表着一位教师的职责,还象征着对国家与语言的忠诚。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的教学场景既是讲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捍卫民族文化的战场。韩麦尔先生在最后关头的坚强表现,尤其是在黑板上用力写下“法兰西万岁”的举动,更是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瞬间。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爱国热情,也映射出了整个民族在危机时刻的坚韧不拔。 小弗郎士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心理变化是小说情感表达的关键。在小说中,通过心理描写,我们能观察到小弗郎士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对失去母语感到痛惜的青年,这个过程深刻揭示了战争对年轻一代心灵的冲击。韩麦尔先生的言传身教,最终让小弗郎士意识到了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它的悲痛。 在分析《最后一课》时,不可忽视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拟声词“忽然”和破折号的运用。例如,“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中的“忽然”揭示了时间的突然转折,强调了这一时刻对所有人的意外性,使得这个细节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同样,“我——我——”以及“散学了,——你们走吧。”中的破折号则分别表达了一种语音的延续与语意上的递进,丰富了句子的情感色彩,增强了叙述的力度。 此外,小说中的钟声和号声成为了一种特殊符号,它们不仅仅是声音的象征,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背景音乐。钟声和号声的交替出现,不仅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且通过不同的声音,标示了特定的历史时刻。当教堂钟声响起,代表着普鲁士兵的到来,号声则意味着法国被占领的事实,这种声音的转变,使得小说的结尾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摆渡老人李文忠》虽然与《最后一课》在情节和背景上有所差异,但同样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摆渡老人李文忠》以老人对孩子们的宽容和无奈,反映了社会对老一辈的不尊重。这种社会现象的呈现,是通过孩子们的童趣行为来间接揭示的,作者用幽默与讽刺的笔触,表现了老人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现状和内心的挣扎。 综合而言,《最后一课》和《摆渡老人李文忠》两篇作品,在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通过细腻的文学手法,传达了深刻的主题。都德以及另一位作家的这些作品,即使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对于人性、爱国、社会尊重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 粉丝: 38
- 资源: 27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