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小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中,属于文学作品。
2. 故事背景是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领土沦陷,讲述了法国人民的悲愤和爱国主义情感。
3. 小说主人公并非小弗郎士,而是韩麦尔先生,他是小镇上的法语教师,体现了法国人民对国家和语言的深厚感情。
4. 《最后一课》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如韩麦尔先生最后写“法兰西万岁”体现其坚定的爱国情怀。
5. 故事中的环境描写,如教堂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渲染了氛围,暗示了故事的重大转折,即最后一课的结束。
6. “忽然”一词强调了时间的突然性,表现了人们对于最后一课即将结束的震惊和无奈。
7. 韩麦尔先生哽咽和写字的细节,展示了他在面对失去教法语权利时的内心痛苦和强烈的情感压抑。
8. 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他的成长和对祖国文化的认识深化。
9.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意味着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升华,象征着他作为法国文化和精神的守护者地位。
10. 破折号的用法分析:
(1) “我一一我一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语音的延长,选项B。
(2) “散学了,一一你们走吧。”这里的破折号用于表示语意的转折,选项D。
【扩展知识】
1. 《最后一课》是文学教育中的经典,通过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视角,展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2. 文章中的语言描写不仅是人物个性的表现,也是作者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如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充满了对法语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3. 心理描写在小说中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他从无知到觉醒的过程,预示着新的一代将接过抵抗侵略、保护祖国文化的重任。
4. 通过对日常生活物品的描写,如小弗郎士的旧拖鞋,席慕蓉的《外婆和鞋》,可以引发读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体现出生活中的平凡与温情。
5. 在教学实践中,这类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理解历史、培养人文素养和情感共鸣的教材,帮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情感与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