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是保障人们健康饮食的关键所在,涵盖了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和供应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以下是对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的深入解析:
1. 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制备和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这意味着食品必须在生产链的每个阶段都符合安全标准。
2. 组织责任:所有涉及食品生产、制造、处理或供应的组织都有责任确保食品安全,这是其首要任务。
3. 食品危害分类:包括生物性危害(如细菌、病毒)、化学性危害(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物理性危害(如异物混入)。
4. 食源性疾病原因:不当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不良个人卫生习惯以及交叉污染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5. 细菌增殖条件(FATTOM原则):食物、酸度、温度、时间、氧气和湿度是影响细菌生长的关键因素。危险温度带(5℃至57℃)是细菌繁殖的理想区间。
6. 控制食品温度:冷供食品应保持在5℃以下,热供食品应保持在57℃以上,以防止细菌生长。
7. 潜在危险性食物(PHF):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pH大于4.6、水分活度高于0.85的食物容易成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地,如肉类、蛋类、乳制品和某些植物性食物。
8. 消毒:消毒是杀死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但不一定能杀死所有细菌,如芽孢。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条件至关重要,如温度、浓度、接触时间和pH值。
9. 清洗消毒步骤:食品接触面的清洁通常包括清除污物、预冲洗、使用清洁剂、再次冲洗、消毒和最后冲洗(如果使用化学消毒)。
10. 消毒方法:首选高温热水,也可使用化学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或物理方法(如臭氧、电子灭菌灯、紫外线)。
11. 清洗消毒频率:根据设备大小和使用情况,需在每次加工结束后、工作期间定期进行,污染后立即清洁消毒。
12.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接触面积、浓度、时间、温度、溶液pH值和消毒剂类型都会影响消毒效果。
13. 手和手套的卫生管理:进车间前后及手被污染时需洗手消毒,工作服、帽、手套应保持清洁,不得佩戴可能污染食品的饰品。
14. 手的清洗消毒程序:先用清水和肥皂洗手,然后用消毒液浸泡20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干燥。
15. 个人卫生规范:“四勤”原则,工作服整洁,禁止携带个人物品进入车间,避免不良卫生习惯。
16. 更衣洗手消毒流程:包括换衣、洗手、消毒、戴手套等一系列步骤,离开车间时同样需要更换并妥善存放衣物。
17. 车间管理:在无产品时清洁台面和地面,洗手消毒池周围不应有产品,以防止交叉污染。
18. 化学品储存:食品级和非食品级化学品应分开存放,避免混淆。
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涉及多个方面,从食品生产源头到餐桌,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以确保公众的健康安全。了解并实施这些知识对于预防食源性疾病、提高食品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