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期文学家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陶弘景,字通明,是道教思想家、文学家和医学家,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山水的深深眷恋。
文章开篇便点出主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揭示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山水景色的欣赏和赞美已成为一种共通的文化现象。接着,陶弘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带领读者步入他心中的山水世界。他描述了泰山的雄峻、黄山的幽奇、匡庐的韶秀、峨嵋的清凉、黄河的浑茫、长江的浩渺、西湖的妩媚以及洱海的绚丽,这些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象,构建了一个多彩多姿的自然画卷。
文章的核心部分,陶弘景用四字骈句的形式,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些句子不仅语言工整,节奏和谐,而且形象生动,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高峰直插云霄,清流清澈到底,石壁色彩斑斓,四季景色各异。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夕阳西下,水中鱼儿跃出水面,构成了一幅动态的山水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文章的结构设计巧妙,采用“总-分-总”的形式,首尾呼应,层次分明。开头和结尾分别强调了山川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话题,而中间部分则是具体的景物描绘,这种结构使得文章既具有整体性,又不失细节的丰富。
文章的情感之美体现在陶弘景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他将自然景色比作“欲界之仙都”,表达出他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也流露出对尘世喧嚣的逃避。陶弘景指出,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这里既是对谢灵运的致敬,也暗含着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暗示人们已渐渐远离自然,忽视了生活的诗意。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于一身的山水散文,它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