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成长。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旨在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
1. 转变课程功能,不仅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2. 建立均衡、综合和可选择的课程结构,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3. 更新课程内容,使之贴近生活和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改革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实践,提升各种能力。
5.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 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新课程结构上,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则采取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方式,高中则更侧重分科,同时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还需根据当地需求设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主要内容涵盖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和考试的基准,体现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要求,为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了指导。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包括: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并为课程实施提供弹性空间。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是课程创生、师生互动和发展过程,注重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独特且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的角色也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体系,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