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是高等教育领域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促进高校治理水平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预算绩效管理在中国经历了四个阶段:
1. 萌芽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2002年):绩效管理理念初现,强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 试点实施阶段(2003-2010年):一系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出台,试点范围扩大。
3. 稳步推进阶段(2011-2016年):提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关注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4. 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至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扩大绩效目标覆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以支出结果为导向,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它涵盖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重点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与传统的预算管理不同,预算绩效管理更注重预算单位的自我发展和内部控制,要求预算单位主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而不仅仅是遵守外部规则。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绩效理念尚未筑牢**:高校在理解和实践中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仍需深化,缺乏绩效导向的预算文化。
2. **责任主体模糊**:高校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责任分配不明确,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3. **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实施绩效管理。
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适用性**:现有的评价指标可能无法准确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和运营效率。
**改进策略**
1. **筑牢预算绩效理念**:强化高校管理层和教职员工的绩效意识,推动绩效文化深入人心。
2. **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各层级的预算绩效管理职责,建立责权利一致的责任机制。
3. **健全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
4. **优化绩效评价指标**:根据高校特点,设计符合教育发展目标和实际需求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使其在国家财政资金使用上更透明、更高效,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