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C语言是一种通用的编程语言,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程序员青睐,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领域。它具有高效、灵活、功能强大的特点,能够直接与硬件进行交互,是一种系统级编程语言。在高职院校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通常作为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编程思想,训练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并为后续学习C++、C#等高级编程语言以及嵌入式系统开发打好基础。然而,C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遇到思维混乱、编译调试困难以及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二、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 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脱节:C语言课程与单片机等后续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将C语言知识应用于硬件控制。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听的多是抽象概念,缺乏实际编程体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实践能力不强。
3. 课程基础内容多且复杂:C语言包含大量语法和算法知识点,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和应用都比较困难。
4.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C语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真实编程能力。
三、改革措施
1. 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重构,加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趣味性和创新性项目,如“身高体重判定系统”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
2.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实践操作环节,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期末考核不再单一依赖笔试成绩,而是结合平时表现、在线测试以及项目实践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真正考察学生对C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实践的创新
1. 以项目驱动教学:利用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驱动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编程实践能力。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实验环节,采用在线开放课程,使用APP完成测试,随时随地巩固新知识。
3. 改进课堂互动:利用在线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课堂提问环节,让师生之间有更多交流。
通过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改与实践,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掌握C语言知识,将其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提高了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也为其他编程语言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