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教学目标设定:本教学设计中提到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强调识记重点字词和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关注分析人物描写和体会情感;德育目标则是让学生珍惜当下,维护和平。
2. 文章背景:教学设计中提到了《蜡烛》一文的背景,涉及1944年的苏联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军事协议,以及贝尔格莱德战役的历史背景,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主题。
3. 词语学习:教学过程包括了对文中关键词的正音和解词,如“鞠躬”、“瓦砾”等,这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语言基础的重要环节。
4. 整体感知: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事件,即苏联红军战士的牺牲与老妇人的举动,以此揭示文章的主题——反法西斯同盟的友谊和南斯拉夫人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 人物分析:老妇人被描绘为一个渴望和平、敬爱红军烈士的人物,她的行为表现了深沉的母爱,展现了对烈士的哀痛与敬意。
6. 情感解读:通过对老妇人行为的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到烛光的象征意义,如烈士的生命之光、哀思的寄托以及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7. 教学方法:设计中包括导入、整体感知、词语学习、深入分析、教师总结、巩固提高和作业布置,体现了完整教学流程的设计。
8. 巩固提高:通过课后练习和辨词练习,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词汇运用能力。
9. 课堂复习:第二课时开始时进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妇人的形象特点和情感表达,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10. 课程结构:两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主要集中在理解文章背景和人物,第二课时则深化理解和艺术欣赏,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11. 课程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确保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教育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蜡烛》的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历史背景介绍、词语学习、人物分析和情感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共鸣,同时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