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言语与思维》考点解析】
1. 思维的特性:题目中的"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例子,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指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出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例如,看到月晕或地基湿润,人们可以推断出即将刮风或下雨,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过程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2. 综合思维:第二题提到的将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理解中心思想,这涉及到的是思维过程中的综合能力。综合是将多个部分或属性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理解和判断的过程。
3. 概念形成的阶段:概念形成通常包括抽象化、类化和区分等步骤。抽象化是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共同特征;类化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归类;区分则是识别并区别不同的类别。
4. 详细化:第四题提及的概念返回到实际,加深对事物认识的思维过程称为详细化。这是一种将抽象理论具体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5. 初中生思维发展:初中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正在发展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限制,这些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6. 间接性思维:医生通过病人的检查资料诊断疾病,运用的是思维的间接性,即通过间接的证据推断病情。
7. 概括性:儿童能根据年龄特征区分"叔叔"和"爷爷",显示了思维的概括性,即能够把握一类事物的共性特征。
8. 发散思维: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它强调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9. 敏捷性:"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描述的是思维的敏捷性,即快速、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
10. 发散性思维培养:提问如"如果太阳请假,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不拘泥于常规答案。
11. 辐合思维:题目中逻辑推理的过程属于辐合思维,即从多个可能的答案中找出唯一正确的结论。
12. 合取概念:合取概念是指包含多个条件的概念,如"皮衣"是同时满足"皮革"和"衣物"这两个条件的概念。
13. 直觉思维:预先规划道路并进行分析比较,属于直觉思维,是基于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的过程。
14. 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外延则指具有该概念内涵的所有事物。
15. 正确选项: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比较、抽象和具体化。
16. 思维的概括性:"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即通过现象总结出一般规律。
17. 间接性:根据地面湿润推断昨天下雨,是思维的间接性表现。
18. 问题解决的阶段:问题解决一般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9. 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能超越直接感知,把握事物的本质。
20. 关系概念:"凹凸"是一种关系概念,描述了物体表面的相对高低状态。
21. 制造性思维的双重性:制造性思维既包括发散性思维(寻找新观点),也包括聚合性思维(整合多种想法)。
22. 发散思维:与制造性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发散思维,它鼓励创新和多角度思考。
23. "举一反三":能够“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发散思维的体现,表明能够从一个例子推及一类情况。
24. 感觉:看到红花时的心理活动属于感觉,是对颜色的直接感知。
25. 思维的性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间接和概括反映。
26. 间接性:"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通过间接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花朵受损情况的想象。
27. 错误:制造性思维的特征不只限于抽象性和概括性,还包括新颖性、独特性等。
28. 思维:根据水稻长势预测收成,是思维对现实的推理。
29. 发散性思维:警察在案件分析中提出多种假设,是发散性思维的运用。
30. 制造的定义:制造是指为人类提供新产品、新方法和有价值的社会产品的活动。
31. 由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表象是感知与思维之间的桥梁,它储存并重组感知信息,为思维提供素材。
32. 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通过这两个过程,人们理解信息,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