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言语与思维》考点解析】
1. 思维的敏捷性:在面对客观状况的改变时,一个人的思维能够迅速适应并作出反应,这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这种特性使得个体在面对变化时能够快速理解新信息,灵活调整思考方式,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2. 抽象思维:在认知过程中,能够识别并提取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题目中学生将动物的共同特征归纳为“有羽的”和“是动物”,舍弃非本质特征如“会不会飞”“大小”“颜色”,这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抽象思维是理解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
3. 思维的间接性:医生通过病人的体温、血压等检查数据间接判断病情,这展示了思维的间接性。人们通常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的内在本质,而是通过各种线索和中介来推断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4. 抽象与概括:分析事物时,抓住其本质特征并舍弃非本质特征是抽象过程;而将这些本质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形成一般性的规律或概念,则是概括的过程。两者都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鼓励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产生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变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变更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改变形状、颜色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称为变式教学。它可以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能力。
7. 思维的间接性:通过诗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没有直接看到花落的情况下,通过间接的听觉信息(风雨声)推测出花的凋零,这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
8. 思维的概括性:从多次观察“月晕”与刮风、“潮湿”与下雨的关联中,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规律,这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概括的结果,体现出思维的概括性,即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性规律。
9. 发散思维:在教师讲述砖的用途时,学生能列举出多种用途,这表明他们具备发散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生成多样化的答案。
10. 具体形象思维:三岁到六、七岁的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依赖具体的物体、图像或动作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而非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
以上知识点涉及到思维的敏捷性、抽象性、概括性、间接性、发散思维、变式教学法以及思维与感知、想象的关系,这些都是《言语与思维》科目中的重要考点,对于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练习题和答案解析,考生可以加深对这些思维特性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