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会影响学生的品德、人格和社会行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示范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条例,如《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制订具体的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中心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加学生的“免疫”力。
三、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如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
四、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可以通过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
五、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从而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