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计算机发展历程:
- 第一台电脑:1946年,主要用于复杂的数学计算。
- 发展阶段: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直至未来的生物集成电路。
- 特点变化:体积逐渐缩小,耗能降低,运算速度加快,性能大幅提升。
- 举例:麦金塔计算机、iPad、iPod、iPhone等创新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世界。
2. 人脑与电脑的比较:
- 重量:人脑约1500克,电脑巨型机重上万倍。
- 耗能:人脑耗能不到2.5瓦,巨型机则耗能巨大。
- 记忆与思考:人脑的记忆力强且善于思考,电脑虽然运算速度快,但在理解和创新方面远不如人脑。
3. 说明方法:
- 数据比较:如人脑与电脑在重量、耗能、记忆能力方面的量化对比。
- 举例说明:用计算机发展史中的各个里程碑事件作为实例。
- 分类列举:机器人应用种类的列举,展示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运用。
4. 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 内容通俗易懂: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复杂的科技概念。
- 结构清晰:课文分为人脑与电脑的比较、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应用三大部分。
- 引发思考:通过人脑与电脑的竞争,激发读者对科技进步与人类智慧关系的思考。
5. 教学策略:
- 讲授法:教师讲解计算机历史和技术要点。
-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计算机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脑与电脑的差异。
6.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 目标:理解计算机发展历程,掌握说明方法,了解科学小品文特征。
- 重点:说明对象、顺序、方法和语言的运用。
- 难点:理解计算机技术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脑与电脑的比较。
7. 教学流程:
- 导入:通过乔布斯的生平和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引入主题。
- 解题和背景介绍:简述计算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目的。
- 整体感知: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并添加小标题。
- 探究研讨:分部分深入讨论,对比人脑与电脑,梳理计算机发展脉络。
- 总结:概括课文内容,强化人脑与电脑的竞争概念,激发对人类智慧的自豪感。
- 作业布置:巩固课堂知识,加深理解。
8. 教学资源:
- 常规教具:可能包括黑板、投影设备等辅助教学工具。
本教学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比较人脑与电脑的功能特性,通过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和对人类智慧的自信。同时,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以提高他们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