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0-6岁的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试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知觉、心理发展理论、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认知能力、语言发展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 知觉规律:教师在白色背景下贴大红花以吸引幼儿注意,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规律。当对象与背景有明显对比时,更容易被注意到。
2. 研究方法:通过特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这种方法属于测验法,是量化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指的是短期内心理发展可能出现显著变化的时期,这通常伴随着新的技能或认知能力的突然出现。
4. 注意品质:幼儿在表演节目中边唱边跳还要保持丰富表情,这体现了注意的分配能力,即同时关注多个任务或对象的能力。
5. 视觉悬崖实验:吉布森等人的实验装置用于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观察婴儿是否能区分表面的视觉差异和实际的深度差异。
6.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早期遗忘较多,随后逐渐减缓。
7.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汉语拼音对后学习的英文字母产生的干扰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前摄抑制,是短时记忆中的干扰现象。
8. 想像特点:幼儿画画时想到什么画什么,说明他们的想像内容零散且缺乏系统性。
9. 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动作探索世界。
10. 自言自语:儿童在3岁左右可能出现出声的自言自语,这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
11. 情绪发展趋势:学前儿童情绪从不稳定到逐渐稳定,表现为自我调节化的增强。
12. 动作控制:哨兵持枪姿势实验考察的是儿童在动作控制上的坚持性,即能否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
13. 自我意识萌芽:儿童使用“我”来指代自己,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
14. 依恋发展:6-7个月的婴儿对依恋对象的强烈反应,表明他们处于特殊情感连接阶段,形成了特定的人际关系依恋。
15. 成熟论:盖赛尔等人的理论强调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解释概念:
1. 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特定时期内,儿童对某种经验或技能的学习特别敏感和容易,错过该时期可能影响其后续发展。
2. 创造想象:是指儿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形象或情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
3. 具体形象思维:儿童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形象来思考问题,而非抽象逻辑。
4. 单词句:儿童语言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单个词汇表达整个句子的意思。
5. 近远规律:儿童在认知发展中,通常先认识近处的、具体的、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事物,再逐渐理解和接受远处的、抽象的、与自身关系较远的概念。
简答题示例:
1. 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性判断向逻辑性判断过渡,最初依赖于直观行动,然后逐渐运用简单逻辑规则。
2.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包括活泼好动、情绪外露、易受环境影响、模仿性强、兴趣广泛等。
3. 幼儿观察的特点包括目的性不强、持续时间短、易受兴趣影响、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
论述题示例:
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包括:(1)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增强;(3)记忆策略开始发展,如复述、组织等;(4)记忆内容逐渐丰富,从具体事物转向抽象概念。
案例分析题:
冬冬的案例展示了家长和教师对儿童社会交往的不同态度。过度保护可能限制儿童的社会技能发展,而过于严格的安静要求可能阻碍儿童的社会交流和自我表达。平衡关爱与自由,鼓励适度的同伴互动,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