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解决问题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解答具体问题,更要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本文将从收集处理信息、提出筛选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及寻求解决策略、自我评价与检验成果四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教材中选取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例如,在教授“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然后以统计图的形式展示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处理信息,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提出和筛选问题。在面对信息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筛选出有用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互相评价来筛选最佳问题。例如在“求平均数”的问题中,让学生提出多种问题,然后集体讨论决定研究“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这一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包括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交流不同的解决方法、确定最佳算法以及自我评价成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解题方法。例如,对于“平均数”的计算,可让学生先通过摆学具理解概念,再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确定最简便的算法,并通过自我检查来巩固理解。
自我评价和检验成果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确保答案的正确性。例如,在解决完“平均数”的问题后,让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用不同的方法验算结果,这不仅加深了对解题过程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评估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需注重信息的收集处理、问题的提出筛选、策略的探索和成果的验证。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