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荒漠化驱动力:荒漠化的驱动力主要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有关。在内蒙古自治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表现为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率的东部>中部>西部。降水量越小、植被覆盖率越低,荒漠化的驱动力越大。因此,西部地区的荒漠化驱动力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
2. 荒漠化减少原因:2001年后,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这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改变,尤其是人口迁移和农业活动的调整。随着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活动减少,土地破坏减轻,从而荒漠化得到缓解。
3. 农耕措施的影响:农耕措施包括顺坡农作、等高草带和等高土埂。顺坡农作会加剧水土流失,等高草带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而等高土埂则能有效拦截雨水,减少径流量。根据图表,农耕措施①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应为顺坡农作;③的地表径流量最小,应为等高土埂;因此,②是等高草带。
4. 地表径流量变化:6月与7月相比,坡耕地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7月降水量较少。农作没有休耕,农业用水量也没有明显减少,蒸发虽然旺盛但不是主要原因。
5. 土壤侵蚀情况:陕北地区未退耕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强度下降,表明雨季坡面径流减小。这可能是因为采取了其他修复措施,如改善农业管理或部分区域的自然恢复,减少了水土流失。
6. 退耕还林还草效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坡耕地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最明显。因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更严重,退耕还林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效益,同时还能提供林产品,带来经济效益。
7. “片圈面”荒漠化治理模式:外围“面”区最适宜进行封沙育林育草,以增强地表覆盖,抑制风蚀和水蚀,防止荒漠化进一步扩展。
8. 适合该模式的地区:黄土高原最适合采用这种模式,因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且具有类似的荒漠化问题,需要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来治理。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地理环境的重要问题,涉及到气候、土地利用、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有效的治理策略包括调整农业活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采用适当的农耕措施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模式。这些措施旨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减少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