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作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的一个章节,不仅生动描绘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命运,也通过夸张与对比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案,便以此章节为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领略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从道德和情智两个层面提出,意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的负面影响。道德目标意在揭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腐蚀,情智目标则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和夸张手法分析讽刺艺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教师通过安排学生速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出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故事的开端、发展到高潮和结局,学生不仅要理解情节的脉络,还要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范进的形象。通过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学生能够感受到科举制度如何决定着个人命运,以及在科举制度影响下的人际关系的冷暖变化。
文章中范进的形象尤为突出,他的狂喜反应和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如“范进中举后的狂喜反应,展现了他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内心的扭曲。”通过对范进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学生可以更形象地认识到范进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案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练习,旨在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塑造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何通过文本分析,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及其变化,这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技能。
学习《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是本课的另一重点。学生将了解到这部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注音练习和对整部小说的整体认知,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并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教学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阅读技巧,同时,通过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如投影答案,增强课堂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后,通过布置《同步练习》的作业,学生能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对《范进中举》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还能在历史的视角下,对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分析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讽刺意味,理解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育者能有效地将文学教育与历史认知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