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物质,例如氨水加热生成氨气。物理变化则是物质形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如碘的升华、液氨汽化等。题目中的③④属于物理变化,而①②⑤则是化学变化。
2. 硝酸铜的制备方法:
在经济效益和环保角度考虑,制备硝酸铜最适宜的方法是通过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然后氧化铜再与硝酸反应,即Cu→CuO→Cu(NO3)2。这种方法相比直接用铜与硝酸反应,减少了硝酸的消耗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避免了使用昂贵的硝酸银。
3. 混合气体的成分分析:
无色气体中不含Cl2和NO2,因为这两种气体都有颜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褪色,说明含有SO2。剩余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说明有NO,但不能有O2,因为NO会与O2反应。
4. 喷泉实验:
A选项错误,因为CO2在NaHCO3溶液中不产生显著的反应和喷泉效应。其他选项正确,NH3溶于水产生红色喷泉,H2S与CuSO4反应形成黑色沉淀,HCl与AgN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均能形成相应颜色的喷泉。
5.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正确的离子方程式是A选项,表示亚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其他选项均有误,B选项应生成NO2,C选项氨气应逸出,D选项碳酸氢铵完全反应,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
6.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当SO2通入Fe(NO3)3溶液中,最终被还原的离子是NO,因为NO3-在酸性环境中可以氧化SO2生成硫酸根,自身被还原为NO。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的选择原则、气体性质、化学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至关重要,能够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准确解答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