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资料是中国古代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练习,主要涉及的是《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扁鹊多次提醒蔡桓公治疗疾病但被其忽视,最终导致蔡桓公病重身亡的故事。该文旨在阐述讳疾忌医的危害,并通过对比扁鹊的明智和蔡桓公的固执来教育读者。
1. 作者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韩非子》中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用于阐释他的法治理论。
2. 文言知识部分提到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一词多义的现象。例如,“汤”通“烫”,“齐”通“剂”,“居”在古代意为“止,停”,而现在多表示居住等。同时,文章中展示了“之”的不同用法,作为代词、结构助词和助词的不同含义,以及“以”的介词和连词功能。
3.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如“汤熨之所及也”是判断句,“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是省略句,“臣是以无请也”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4. 本篇的主题是通过扁鹊和蔡桓公的对话,揭示了讳疾忌医的严重后果,提醒人们对待疾病和缺点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5. 重点突破部分,通过蔡桓公的三次回应,如“寡人无疾”、“桓侯又不悦”等,展现了他对于病情的否认和对医生的排斥,体现了讳疾忌医的性格特征。
6. 对比手法在人物塑造中起到关键作用,扁鹊的关心与蔡桓公的顽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教育意义。
7. 结构图解部分可能涉及对文章段落和内容的梳理,包括对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分析。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需要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语法,理解寓言背后的意义,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及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通过翻译句子和回答问题,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