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探讨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以下是根据提供的练习题内容解析的一些德育原理的关键知识点:
1. **品德发展阶段性**:儿童的品德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如协调性是童年期的主要特征,表明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
2. **意志品质**:坚定性是能够在行动中坚持到底,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是品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班集体的作用**:班集体是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舞台,通过集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
4. **校外活动定义**:校外活动主要指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全面发展。
5. **自我品德修养**:青少年期是学生开始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这时他们开始关注自我价值观的建立。
6. **社会学习论**:由班杜拉提出的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学习道德规范。
7. **品德形成基础**:活动与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通过实践和人际互动,个体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8. **现代德育起源**:现代德育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成为各个社会形态中的重要教育内容。
9.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性质**: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强调全民性、多样性、统一性和全面性。
10. **品德表现**:品德行为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是观察个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11. **德育本质**:德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个体的品德,即道德品质的活动。
12. **品德修养的区别**:自我品德锻炼与“闭门思过”式的唯心主义修养不同,强调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13. **品德属性**: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个体内心道德观念的反映。
14. **《中学德育大纲》颁布时间**:1995年,这是我国对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
15. **德育规律**:德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运用,但无法随意改变或废除。
16. **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选择和实施德育方法的重要依据。
17. **德育工作的特性**:德育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需要根据个体差异、环境变化灵活应对。
18. **学校德育中心环节**: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核心,确保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19. **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历史上最早的模式是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侧重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传承。
20. **品德测评原则**:品德测评指标应完备且相互独立,与德育目标一致,同时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
此外,德育还涉及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如培养政治人才,传播思想观点,制造社会舆论。品德测评是评估个体品德行为的一种手段,需遵循方向性、教育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德育目标对德育工作有导向作用,包括预期的品德形成结果。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形象感染、实际训练、品德评价和品德修养等。而德育原则如方向性和现实性结合、知行统一等,它们的提出和实施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尊重信任,也要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