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的是德育的一般问题,旨在揭示德育的普遍规律并指导实际的德育工作。德育,即道德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促进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领域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般性的道德教育问题,如道德教育的起源、发展、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德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德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其根本任务是探索并揭示德育的客观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的教育实践,解决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德育原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如中国古代的《论语》、《大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独立科学阶段,如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对德育的系统论述;真正科学阶段,以马克思德育原理的提出为标志,标志着德育原理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
在德育的历史发展中,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理论和实践对德育有着深远影响。马卡连柯强调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推行集体教育,提出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原则,并重视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则将道德信念作为最高教育目标,推崇自我教育。
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也十分丰富。杜德海姆主张道德内化,强调从价值观到行为习惯的转化;杜威则认为道德教育应促进儿童的生长,强调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主张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的三位一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注模仿学习和典范影响,认为成人在儿童道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则将道德判断分为前世俗、世俗和后世俗三个阶段,强调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遵循客观性、全面系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历史法和比较法等,这些方法旨在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德育原理是一门研究道德教育本质、规律和实践策略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涵盖了东西方众多教育家的理论贡献。理解并掌握德育原理,对于提高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