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是《庄子》开篇的第一篇文章,它以独特的哲学视角和生动的寓言故事,探讨了“逍遥”这一主题。逍遥,意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是庄子哲学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将详细梳理《逍遥游》中的重要知识点。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言实词如“适”(至,往)、虚词“而”(连词,表转折或顺承)、“之”(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宾语前置的句式。这些基础的文言用法对于理解文章至关重要。例如,“适千里者,不待舂粮”,其中“适”即“前往”。
2. 熟悉并能够默写文中的名句,这是检验对文章理解程度的重要方式。
3. 学习如何将文章中的哲理应用到写作中,使文章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知识梳理】
1. 描述鲲鹏奋飞直上九万里,但仍然不逍遥,因为它仍有所依赖的句子是:“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的“息”指的是风,表明即使是鹏这样的大鸟,飞翔也需要借助外力。
2. 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以微小的尘埃和野马的浮游,类比大鹏的飞翔,强调所有生物都需依赖环境。
3. 通过舟的浮动说明大鹏飞翔对风的依赖:“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揭示了万物生存的条件性。
4. 文中四种人的描述,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分别对应了能胜任一官之职、能团结一乡之人、能取信一国之主的人,但都未达逍遥。
5. 提出“无所待”才是真逍遥的观点,列举的三类人分别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不执著于自我,神人不求功名,圣人不贪图名声,这是庄子理想的逍遥人生。
6. 对天空颜色的疑问,体现出庄子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表现出庄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7. 宋荣子对待荣辱的态度:“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的赞誉还是批评,都不能动摇他的内心。
8. 蜩与学鸠嘲笑大鹏的句子:“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它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简单而自由,无需像大鹏那样远行。
9.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的生命短暂,无法体验季节变化,以此为例说明“小年”。
10.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以水浅不能浮起大舟,比喻力量不足难以实现大志。
11. 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南冥者,天池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2. 长寿老人在大椿面前显得短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寿命虽长,与永恒相比仍短如朝露。
以上是对《逍遥游》复习学案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的详细解析。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庄子哲学的核心理念,体会逍遥的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寻求超越物质束缚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