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生物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指在生物界中,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的性状差异。这种差异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也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和进化发展的基础。
2. 变异的类型:
-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DNA)的改变引起,如肤色正常的父母生出白化病孩子,或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类变异可以传递给下一代。
- 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因素导致,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例如同卵双生兄弟在不同环境下肤色的不同,或饱满与缺粒的玉米棒子。这类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
3. 变异的意义:
- 对生物生存的意义:有利变异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提高生存概率,如抗病性状的出现。
- 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物种演化的基础,推动生物种群不断演化发展。
4.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学生应能列举生物变异的例子,区分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理解变异对生物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性。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学会运用变异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其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生物变异现象,区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理解变异在生物生存和进化中的作用。
- 难点:举例说明生物的变异现象,尤其是理解环境因素如何导致不可遗传变异。
6. 教学过程:
- 通过复习遗传引入变异的概念,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间的差异。
- 学生活动:列举变异实例,进行人体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认识到每个个体的独特性。
- 观察图片,归纳出变异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对比遗传的相对性。
- 分析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案例,理解变异的成因。
7. 教学准备与资源:
- 学生需收集变异实例,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挑选调查员,准备相关图片和案例。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生物变异的基本知识,还能通过实践活动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