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一种发生在患者使用机械通气设备期间或之后的严重肺部感染。这种病症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患者,特别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患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据数据显示,VAP在PICU中的发生率约为3%至10%,而在NICU中则高达6.8%至32.3%。
VAP的发生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如基础疾病和长期住院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此外,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鼻胃管的放置,都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频繁的气道吸引,呼吸机加湿器和通气管道的污染,长时间仰卧位,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都是VAP的重要危险因素。
VAP的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金标准"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病原体培养来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常见的是依据临床症状(如发热、白细胞计数异常)、脓性分泌物涂片和X线胸片的改变。常见的VAP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等,这些菌往往具有较高的耐药性,甚至出现多重耐药现象。
在VAP的治疗中,首要步骤是符合VAP的诊断标准,并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区分定植菌、感染菌和污染菌。了解细菌的耐药性至关重要,因为这将指导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细菌的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前者由染色体基因决定,后者则是在抗生素滥用后通过变异获得。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灭活酶、改变靶位蛋白和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积聚。例如,β-内酰胺酶是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出现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
因此,对于VAP的防治策略,除了优化机械通气管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和加强手卫生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病原体针对性治疗,监测并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是减少VAP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