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广泛,基坑工程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深度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应运而生,为基坑工程的监测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该规范的制定对于防止基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避免社会纠纷、保障施工人员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规范首先明确了基坑监测的重要性,强调了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必要性。现场监测不仅为施工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更是信息化施工的基石。通过及时获取基坑工程的实时信息,可以有效地监控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施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工作的执行由具有岩土工程和工程测量资质的专业第三方承担,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规范中,对基坑监测的基本规定进行了明确。规定了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米或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时,基坑工程必须实施监测。监测方案的制定需要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多方参与,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与监测相关的周边环境涉及的管理单位需协商一致。若工程设计或施工出现重大变更,监测方案也应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施工条件。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支护结构的位移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土体变形情况、周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线和设施状态以及重要道路使用情况等多个方面。为了全面掌握基坑工程的状态,监测工作既采用高精度的仪器监测,同时也定期进行人工巡视检查。仪器监测能够提供精确的数据,而人工巡视检查则可及时发现现场的直观问题。
在监测点的布置上,规范强调了关键位置原则,以确保监测点能够真实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变化趋势。比如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位移监测点,在关键区域按不超过20米的水平间距布置,每边至少设置三个监测点。对于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位布置更为密集,间距通常设定在20米至50米之间,以全面覆盖监测区域。
此外,规范还涵盖了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以便于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解释,而数据分析则是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监测结果,便于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快速作出判断。当监测数据超出预设的阈值时,需要及时发出预警,必要时进行停工和采取紧急措施。
整体而言,《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是一份全面指导基坑工程施工监测的规范性文件,它为基坑工程的监测工作提供了标准化流程和技术指导。规范的实施对于提高基坑工程监测的质量和效率、预防和控制安全风险、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日益增多,基坑工程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相应的监测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规范,将能进一步提升基坑工程的整体施工水平和安全水平,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